——节选自:汪诚信《我与老鼠有缘》
达乌尔黄鼠生活在草原上,白天活动,又是冬眠动物,洞穴相当典型,很有特色,基本上每个洞穴只有一个洞口,洞口直径五六厘米。它雌、雄分居,只有在母鼠哺乳期间,母鼠和仔鼠合住。每只黄鼠不但有正里八经的栖息洞,而且在它日常活动范围内,还有几个以至十多个简单、短浅的临时洞。大多数栖息洞只有一个洞口,而且洞口完整,靠近地面的一段洞道近于垂直,洞口周围没有松土,看不到脚印,有时洞口就在一颗野草旁边,但野草生长正常,遮挡洞口,提高了洞口的隐蔽性;显然,这个洞口是从里往外掘通的。洞内一般只有一个窝巢,近于球形;巢主要由干草构成,偶尔可见御猫甚至碎纸。夏季栖息洞的窝巢较浅,约在地面下一米左右;秋季准备冬眠用的栖息洞窝巢较深,在当地的冻层以下,深度在一米二三。少数缺乏经验的黄鼠把冬眠窝巢建在冻层内,往往会在冬眠期间死亡。黄鼠栖息洞的洞道常有几个弯曲,地面上的大风不能直接吹入内,有利于保持洞内小气候的稳定;洞道总长约有二米左右,个别的可长达四五米。由于黄鼠冬眠期间不食不动,洞内没有仓库,不储存食物;但洞道内常有一条二三十厘米长的盲端,其中偶尔可见少量粪便,可能是夜间用作临时厕所。不过,从未见到其中存有大量粪便。黄鼠的临时洞又叫避难洞,洞口较大,便于进出;长度一般不超过一米,弯曲少,无窝巢,无厕所。其主要作用在于保障安全。当黄鼠在地面上活动,突然发现天敌临近或出现其他危险时,迅速入洞避难。秋季,当幼鼠成长可以独立生活时,母鼠会帮助仔鼠将有的临时洞改造成栖息洞,或干脆新挖,最后达到每鼠一洞。当然,仔鼠的分居是逐步完成的,最大的先分居单过,第二大的接着出去;有时可能因为洞不够,也可能因为需要过渡,可以看到两三只幼仔一起出去共住几天,几天后再一鼠一洞。仔鼠分居时往往不太主动,依依不舍,不离旧洞,这时,母鼠只好狠下心来,连咬带赶,把不愿分开的仔鼠赶走。有趣的是,母鼠天性慈爱,常常把自己栖息的老洞,让给最小的仔鼠,自己另挖新洞;分居后的最初几天,母鼠还回来探望。
黄鼠洞的窝巢较深,小气候甚为稳定,冬暖夏凉,除蛇外,其他天敌难以入侵,是躲避危险的好地方。在暴雨天,黄鼠从洞内盗土向外堵塞洞口,阻挡水流淹洞。在母鼠临产前,也会堵洞半天到两天,安安稳稳地“猫月子”。人们向洞内灌水或熏烟时,黄鼠会在洞内堵塞洞道,以图活命。我们在洞口挖槽,布放弓形夹,并撒细土伪装,按理说,只要有鼠经过,应该百发百中,实际不然。大部分黄鼠上当被捕,少部分黄鼠则会从洞内推出浮土,堆埋弓形夹,使之无法击发,变成“平安大道”。还有个别黄鼠,干脆把下架的洞口堵死,另外新的洞口出入。只碰到过一只黄鼠又精又懒,令我迄今记忆犹新;它既不推土埋夹,也不另挖新口,而是出洞时扭过身来,不碰弓形夹,从洞口的上方出去;回洞时,也照章办事,从洞口扭身入内。见此情景,我当然恼怒,不由得暗下决心,非把它逮住不可;思量之后,终于心生一计,埋伏在离它二十多米处,等到目睹它从从容容在洞外活动时,我大喝一声,向它猛冲过去;它大吃一惊,逃命要紧,连忙往回跑,把洞口的弓形夹忘记得一干二净,一头扎在弓形夹上,终于伏法。
印象最深的一次,当数20世纪60年代在内蒙古试验时,我在一个黄鼠的栖息洞口投放了一堆毒饵,并插入小旗标记,第二天检查,小旗和毒饵都在,原来的洞口却找不到,很是奇怪,不过,在离开原来洞口约1米处,发现一个新的可疑的洞口,这不太可能是头天普遍查洞时遗漏的。于是,我把小旗和毒饵移过来,都放到新洞口旁边。一天后的早晨再次检查,这个洞口又不见了,连痕迹也看不到,毒饵和小旗却还在原处;同样,不远处又发现新的洞口。为了解开谜团,我不仅再次把毒饵和小旗挪到最新的洞口旁边,而且隐蔽在不远处用望远镜观察。大约一个小时后,这只黄鼠出洞,发现毒饵和小旗后很快回到洞内,又过十来分钟,我看到洞口有土被推出,形成小堆,显然是黄鼠从里向外堵洞;再过一会儿,黄鼠从不远处的地面上挖了新的洞口,露出脑袋,四周观察一番,迅速出洞,来的刚刚堵住的原来的洞口,将小土堆扒开、分散、踩平,动作十分利索、熟练。此时,由于刚从洞内推出的湿土颜色较深,与周围地面不同,还能辨认,但是,不到半个小时,散土风干,原来的洞口痕迹几乎全部消失,很难察觉,黄鼠改变洞口的活动可谓完全成功。为了验证,我顺着新洞口挖掘,发现它确实与原来的鼠洞相连。这只黄鼠为了安全,本着惹不起躲得起的原则,三天改建了三个洞口,既聪明,又勤快,不由得令我肃然起敬。
旱獭与黄鼠同属松鼠科,不少生态习性相近。因为体躯较大,其洞穴比黄鼠深,洞口和洞道粗大;亦有临时洞,但单出口的栖息洞很少,多出口的较多。洞内有1——2个窝巢,球室直径可达50厘米左右,无仓库。由于仔獭到第二年方才性成熟,第三年繁殖,故当年生幼獭岁母獭同洞越冬,第二年冬眠前才分居。